隨著手機效能越來越強、螢幕越來越大,手機的耗電速度也大幅增加,快速充電便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環。然而各廠牌各自發展快充技術,其中又有許多技術互不相容,著實造成消費者的困擾以及資源的浪費。
2017 年,USB-IF 協會在 USB PD 3.0 的標準中加入了 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 (PPS),期望對現今的快充方案實現統一的規範。同年成功收編了高通的 QC4.0,往充電器大統一的日子邁進一大步。那究竟什麼是 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 (PPS) 呢?
PPS 標準指的是透過受電產品每十秒與供電器進行資料交換的方式,使供電器能依據受電產品狀況動態調整輸出電壓及電流。其中電壓的範圍在 3~21V 之間,以 0.02V 為單位微調。此規範除了將提高充電效率外,更可降低受電裝置在充電時的發熱程度(註)。針對 PPS,USB-IF 協會也新增了「PPS Voltage Step Test」及「PPS Current Limit Test」以確保裝置在充電過程中每一次的電流、電壓的動態調節均符合協會規範。
註:目前快充分為兩種模式,一為採用高電壓低電流,另為採用低電壓高電流。而第一種的缺點便在於,因為手機電池的耐受電壓為 4.2V,儘管充入電壓為 9V,仍需在手機再降壓為 4.2V,而在二次降壓電流增大的同時發熱量也會很大,使手機容易過熱。
*2019/03/11